瓷器怎樣鑒別。
瓷器作偽比較多見的方法有換底.換底即把已經破碎了上半部的名窯瓷器的器底換裝在另一件瓷器上, 再用鐵銹溶液涂抹在接口的地方, 然后將鐵銹烘烤干, 再在瓷器接口的地方燙上一層四川白蠟, 就彌補了痕跡.用這種方法的一般以底部有款的瓶、罐居多.因為一般人只注意款字的真假, 甚至有些人誤認為款字是真的, 其他就不必考慮了.換底器物在外表不易覺察, 在器內則往往抹泥巴或污垢之類, 也不易看出破綻。鑒定這種瓷器有兩種方法, 一是用手往內壁探或用肥皂水清洗器內的泥巴或污垢, 就可發現接口痕跡.二是, 這種換底瓷器由于時代不同或窯口不同、工藝不同、質量不同等原因, 導致兩者在釉色、花紋以及火光的強弱方面有細微的區別, 在鑒定時候如仔細觀察這些方面, 就能發現蛛絲馬跡。
鑒定瓷器的新舊, 首先要以釉面有無`火光' (即釉面浮光) 為標準.年代久遠的瓷器釉面蘊含的光澤如脂似玉, 光由內發;新瓷則帶`火光', 明亮異常, 光在外爍.作偽者往往將新瓷的火光磨掉.磨火光的方法有用汗水摩擦玩弄的, 但很費功夫, 需一年半載才行.因此, 常常用漿砣輕輕磨擦, 但所磨之處有細痕;或用牛皮膠砣沾油磨擦, 使釉面平滑, 而光澤與舊器一樣.用牛皮膠砣磨過的瓷器, 如果用倍數較高的放大鏡觀看, 可見無數不自然的磨擦痕跡, 這也是判斷瓷器真偽的手段之一.因此, 我們在鑒定瓷器時, 不能認為釉面沒有火光的瓷器就一定是舊器.但是, 也不能認為釉面有火光的瓷器就是新器, 因為有極少數瓷器從未啟封或使用過, 往往就帶`火光'.因此, 還要結合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進行綜合鑒定。
把年代較晚的瓷器底款磨掉, 用顏料制作成年代久遠的款, 再吹一層釉, 人窯中烘干, 亦可作偽.但因釉料及溫度不同;其偽造的釉色往往與原器的釉色不同;而且新燒成的釉有火光, 還要設法磨去.因此, 我們在鑒定的時候必須注意底釉顏色是否與其他地方的釉色一致, 并察看是否有火光。
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 舊瓷器如果有裂縫, 作偽者往往用刷將裂口刷干凈, 然后將原釉磨去些許, 再用吹釉法上釉, 入窯烘烤成.宋代及以前的單色釉瓷器, 因為收藏時間長或者埋藏年代久遠, 經常有磨傷或落釉的情況, 作偽者常在裂縫處作彩畫, 以蒙混過關, 有的甚至在作了彩畫以后再上一層漆, 如果沒有熱水燙過, 也難以知道它是偽器。
名貴的瓷器如果受到損壞, 例如香爐缺耳、缺足、瓶損口沿等, 作偽者常常以舊補舊, 加以釉藥, 用火燒成, 與舊制瓷器差不多.如果再用吹釉方法在痕跡處上釉, 則補處無跡可尋.作偽者還經常利用瓷器形式多樣這個特點進行作偽.例如高頸瓶, 如果頸以上損壞了, 作偽者就將頸以上全部磨去而變成短頸瓶, 其口沿則用吹釉的方法上釉, 再入窯烘烤, 即告成功.如不便采用吹釉的方法, 就將口沿磨成毛邊狀, 使人誤認為該瓷器原系有蓋的.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用粘劑粘, 例如缺耳或缺手、足的佛像或人像, 常常用粘劑再補粘一個上去, 如不用力去扳, 也是不易發現破綻的.因此, 如果遇到有足、耳、柄及其他容易碰落部分的瓷器, 我們在鑒定時候就要詳細觀察其連接的是否有痕跡, 還要從釉的新舊、火光的強弱及造型是否合理來考慮, 如不合乎常規, 即可斷定為偽器。
改補過的瓷器也可以用聽聲音的方法進行鑒定.完整無疵的瓷器用手叩擊時, 其聲音清脆悠揚, 改補過的瓷器聲音沙啞而短促.瓷器的新舊亦可由聲音辨別, 舊器聲音清脆, 新器聲音短促沉悶。
taoci52.com精選閱讀
【陶瓷文化】怎樣鑒別偽造瓷器
瓷器作偽比較多見的方法有換底.換底即把已經破碎了上半部的名窯瓷器的器底換裝在另一件瓷器上,再用鐵銹溶液涂抹在接口的地方,然后將鐵銹烘烤干,再在瓷器接口的地方燙上一層四川白蠟,就彌補了痕跡.用這種方法的一般以底部有款的瓶、罐居多.因為一般人只注意款字的真假,甚至有些人誤認為款字是真的,其他就不必考慮了.換底器物在外表不易覺察,在器內則往往抹泥巴或污垢之類,也不易看出破綻。鑒定這種瓷器有兩種方法,一是用手往內壁探或用肥皂水清洗器內的泥巴或污垢,就可發現接口痕跡.二是,這種換底瓷器由于時代不同或窯口不同、工藝不同、質量不同等原因,導致兩者在釉色、花紋以及火光的強弱方面有細微的區別,在鑒定時候如仔細觀察這些方面,就能發現蛛絲馬跡。
鑒定瓷器的新舊,首先要以釉面有無`火光'(即釉面浮光)為標準.年代久遠的瓷器釉面蘊含的光澤如脂似玉,光由內發;新瓷則帶`火光',明亮異常,光在外爍.作偽者往往將新瓷的火光磨掉.磨火光的方法有用汗水摩擦玩弄的,但很費功夫,需一年半載才行.因此,常常用漿砣輕輕磨擦,但所磨之處有細痕;或用牛皮膠砣沾油磨擦,使釉面平滑,而光澤與舊器一樣.用牛皮膠砣磨過的瓷器,如果用倍數較高的放大鏡觀看,可見無數不自然的磨擦痕跡,這也是判斷瓷器真偽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們在鑒定瓷器時,不能認為釉面沒有火光的瓷器就一定是舊器.但是,也不能認為釉面有火光的瓷器就是新器,因為有極少數瓷器從未啟封或使用過,往往就帶`火光'.因此,還要結合釉色、造型、紋飾款識等方面進行綜合鑒定。
把年代較晚的瓷器底款磨掉,用顏料制作成年代久遠的款,再吹一層釉,人窯中烘干,亦可作偽.但因釉料及溫度不同;其偽造的釉色往往與原器的釉色不同;而且新燒成的釉有火光,還要設法磨去.因此,我們在鑒定的時候必須注意底釉顏色是否與其他地方的釉色一致,并察看是否有火光。
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舊瓷器如果有裂縫,作偽者往往用刷將裂口刷干凈,然后將原釉磨去些許,再用吹釉法上釉,入窯烘烤成.宋代及以前的單色釉瓷器,因為收藏時間長或者埋藏年代久遠,經常有磨傷或落釉的情況,作偽者常在裂縫處作彩畫,以蒙混過關,有的甚至在作了彩畫以后再上一層漆,如果沒有熱水燙過,也難以知道它是偽器。
名貴的瓷器如果受到損壞,例如香爐缺耳、缺足、瓶損口沿等,作偽者常常以舊補舊,加以釉藥,用火燒成,與舊制瓷器差不多.如果再用吹釉方法在痕跡處上釉,則補處無跡可尋.作偽者還經常利用瓷器形式多樣這個特點進行作偽.例如高頸瓶,如果頸以上損壞了,作偽者就將頸以上全部磨去而變成短頸瓶,其口沿則用吹釉的方法上釉,再入窯烘烤,即告成功.如不便采用吹釉的方法,就將口沿磨成毛邊狀,使人誤認為該瓷器原系有蓋的.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是用粘劑粘,例如缺耳或缺手、足的佛像或人像,常常用粘劑再補粘一個上去,如不用力去扳,也是不易發現破綻的.因此,如果遇到有足、耳、柄及其他容易碰落部分的瓷器,我們在鑒定時候就要詳細觀察其連接的是否有痕跡,還要從釉的新舊、火光的強弱及造型是否合理來考慮,如不合乎常規,即可斷定為偽器。
改補過的瓷器也可以用聽聲音的方法進行鑒定.完整無疵的瓷器用手叩擊時,其聲音清脆悠揚,改補過的瓷器聲音沙啞而短促.瓷器的新舊亦可由聲音辨別,舊器聲音清脆,新器聲音短促沉悶。
怎樣鑒別古代瓷器?
怎樣鑒別古代瓷器?
一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二看款識??钭R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這些款識表示某個朝代生產的器物,不同朝代使用的顏料不同,其成色也不一樣??钭R的識別,是古陶瓷鑒定中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以鑒定出一個古瓷器的年代及價值的高低。
三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制工藝不同,在燒制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鑒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征。
四看器形。陶瓷鑒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如宋代白瓷碗,敞口平底造型、碗中刻花浮雕蓮瓣紋,是當時的主要審美風格;宋代白瓷窯色澤略偏黃,這是與其他時期白瓷最大的不同之處。
五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后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制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老瓷器可以怎樣鑒別
中國的瓷器燒造歷史相當悠久,各種各樣的窯口遍布全國?,F在古董收藏市場上流通的瓷器層出不窮,除了大量世代相傳的藏品以及出土的古玩之外,還有不少偽作贗品。瓷器古玩圈有不少藏友都缺乏老瓷器鑒別的知識和眼光,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鑒別老瓷器的一些方法吧!
一、比較常見的老瓷器做假方法有以舊底換新底。這是因為很多瓷器收藏愛好者們鑒別瓷器,都會從鑒別瓷器款識的真偽來下手,普遍認為瓷器的款識只要是真的,這件老器物就不會有假,也就不再考究別的地方,所以將舊底改換成新瓷器身上是一個比較好的做假方法,相應的關于這一點,購買者更不應該掉以輕心。做假者還常常磨掉年代比較近的瓷器底款,改成年代比較久遠的名瓷款識,然后另外燒釉,因此我們在鑒別一件瓷器時,一定要認真觀察瓷器底釉上的顏色和其他部位顏色是否一樣。一般做得比較精細的很難辨別出真偽,只有用開堿水沖刷,去掉上面的灰塵,接口處的痕跡便會暴露出來。另外,新舊瓷器的釉色、器型、火光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大家細心觀察便可區分開來。
二、藏友們可以著重觀察瓷器釉面的破泡,一件老瓷器定是歷經歲月的風化,經過摩擦清洗之后,就會產生一定的破裂,通??梢钥匆娪悦嫔蠈拥钠婆?,如果損傷實在太大的話,就可以看到釉面中下層破泡。宋代瓷器上就會出現這個現象,并且十分難以仿制,要是破泡里有臭干黑或者黃水班的話,這件瓷器就一定是古瓷。另外,還有一種非常奇妙的冰裂破泡,氣泡頂部呈放射性冰裂。這種氣泡十分難以仿制,幾乎不可能仿制出來。
三、如果老瓷器被長期封閉起來的話,它周圍物體揮發的水汽會凝聚在它的器身上,因此這種老瓷器上面通常呈深黃色的水流痕,非常難以清洗掉。而若是仿品,這種水流痕就很容易清洗掉。
四、我們也可以通過聲音判斷老瓷器的真偽優劣,品相完好的瓷器的聲音清脆綿長,經過修補的瓷器的聲音低沉沙啞。若是鑒定瓷器的高手,凝神靜氣地聽聲音,就可以判斷出瓷器的真偽。
要怎樣來鑒別洪武款瓷器
和其他已經確鑿證明其存在的瓷器相比,洪武款瓷器的身份會更加的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確實是有這種瓷器存在的,1964年,南京明故宮遺址出土的瓷器中,有一部分瓷器早于永樂,在造型上又和元代典型的標本有很大的差別,因此肯定了該瓷器的存在,那么,要怎樣來鑒別洪武款瓷器?
1、色調
洪武一朝的瓷器在色調上主要是有兩種,分別是青色和黑灰色,之所以以這兩種顏色為主,是因為在哪個時期十分的依賴于進口的鈷藍料,受海禁影響,在器釉中出現了很多紅色調,同時人們刻意的追求讓青料發黑的效果,使之更加的貼近于中國水墨畫,這樣就和傳統的青料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這種色調的呈現,主要還是取決于當時的意識形態以及統治階層的喜好問題。
通過色調方面也是可以判斷出是否是洪武瓷器,此外,這個時期的瓷器在瓷胎上通常來說都是比較厚重的,稍微呈白色略帶灰色,在釉面上也會更加的有光澤,延續了元代瓷器的遺韻。
2、釉瓷
現代人對于洪武款瓷器釉瓷的認識,主要還是依賴于從南京明故宮遺址中出土的相關瓷器,除了最為常見的紅彩、青花云龍紋盤的碎片之外,還出現了很多青釉印花花碗的碎片,這些碎片就為人們鑒別洪武瓷器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洪武瓷器的釉色大多是為紅釉、青釉、黑釉,雖然說在根據不同的器物造型在釉色上有所差異,但是還是有其共同點所在的,那就是在制作工藝上十分的規整,尤其是五龍紋十分的相似,因此在釉色上也可進行洪武瓷器的鑒定。
3、底部無釉
元代除了玉壺春瓶會有釉底之外,其他的瓷器種類在底部上都不會加釉,洪武瓷器除了玉壺春瓶以及扁菊紋大碗,其他的瓷器也都沒有底釉,如果大家在購買的時候發現洪武瓷器的底部出現了釉瓷,就要注意進行鑒別了。
在元代碗類底足經常是會出現斜削的習慣,而到了洪武款瓷器身上也是有繼續延續了這個習慣,但是對于一些比較細的器物上則改成了平足。此外,洪武款瓷器中出現的各種的龍紋基本上都是五爪,這個也是我們在進行瓷器鑒別的時候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因素。
洪武款瓷器精品鑒賞及價格參考:
1:明洪武龍泉窯青釉暗刻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尺寸:高33.6厘米,估價:RMB 1,600,000 ~ 2,000,000,成交價: RMB 2,968,000 ,成交時間:2009.05.31,拍賣公司:北京誠軒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9年春季拍賣會。
明洪武時期,玉壺春瓶是宮中流行的御用瓷品種,主題紋飾鮮明醒目,構圖嚴謹,青花、釉里紅、龍泉青釉等皆有燒造,傳世無多,彌足珍貴,品相保存良好者,更是珍若拱璧。
玉壺春瓶器形端莊挺拔,秀美婀娜。通體施青釉,肥潤沉靜。頸部飾蕉葉紋、回紋、忍冬紋;肩部飾垂云紋,內填花卉;腹部主紋飾為四朵纏枝牡丹,其下刻變形蓮瓣;足墻飾回紋。布局繁密緊湊,刻劃豪放流暢,工藝精湛,為明代龍泉官窯的代表作。
龍泉青瓷因浙江省龍泉縣而得名,該地舊屬處州,故又稱“處州窯”。宋代便已建立青瑩潤澤的釉色傳統,元、明兩朝承續不輟。海內外重要博物館均有收藏,歐洲人甚至以戲劇中美男子名“celadon”稱之,可謂蜚聲寰宇。
2:明洪武青花纏枝菊紋玉壺春瓶,尺寸:高32.5厘米,估價:RMB 1,800,000 ~ 2,800,000,成交價: RMB 2,645,000 ,成交時間:2018.07.15,拍賣公司:保利(廈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保利廈門2018春季拍賣會。
瓶撇口束頸,溜肩垂腹,圈足。器型規整,柔和流暢,通體施白釉,口沿下至頸繪蕉葉紋,肩繪如意云紋,近足處環飾蓮瓣紋,足墻繪卷草紋。腹部主體紋飾為纏枝菊花紋,花心大,花瓣小而密,整體飽滿小巧。左右兩側曲線猶如S形,線條曼妙,極能體現東方的審美趣味。洪武朝瓷器是上承元代、下啟永宣的重要轉變時期,總體風格介于元代和永樂宣德朝之間。就青花而言,洪武青花瓷器別具一格,元代的青花瓷器發色濃艷,風格粗獷,洪武朝青花則開始趨向靜幽清雅、紋飾明晰、布局舒朗的新風格。洪武時期的扁菊紋最具代表形象。馮先銘先生在《中國陶瓷》中分別提到「圖案花紋多見花卉紋,主要是纏枝和折枝牡丹、蓮花和扁菊花。扁菊花紋尤為多見,這是洪武時期釉里紅和青花瓷器的共同特點之一?!埂競魇榔分?,洪武青花瓷的圖案花紋比釉里紅瓷更單調,以花卉紋為主,基本上和釉里紅的花卉紋相同,特別多見扁菊紋,有的器物以纏枝扁菊為主題紋樣?!褂纱丝梢?,纏枝菊是明代官窯瓷器上菊花紋的主流,纏枝具有連綿不斷、長久美好的吉祥寓意,此種菊花紋飾一直沿用至清代。翻閱公私典藏,傳世的明代官窯瓷器中有扁菊紋樣的器型多為碗盤,而如拍品將其以主體紋飾繪于玉壺春瓶腹者委實少見,足見其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只洪武青花玉壺春瓶,其造型與拍品相同,紋飾為較常見的纏枝牡丹紋,亦可作參照。
3:明洪武釉里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尺寸:高33厘米,估價:RMB 1,800,000 ~ 2,000,000,成交價: RMB 2,587,500 ,成交時間:2016.06.07,拍賣公司: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十周年春季拍賣會。
洪武朝瓷器是上承元代、下啟永樂宣德的重要轉變時期,總體風格介于元代和永樂宣德朝之間。就釉里紅而言,洪武釉里紅瓷器是明代燒制最成功的階段,也是極盛時期。如果說元代是以青花瓷器為釉下彩繪瓷器的代表,那么洪武朝則開始了以釉里紅瓷器為釉下彩繪瓷器的新時代。
4:明洪武白釉暗花「鳳凰」紋碗,尺寸:21.5厘米,估價: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價: HKD 2,420,000 ,成交時間:2011.04.07,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1年春季拍賣會。
「暗花」工藝,幾僅見于明初(洪武至宣德)時期之景德鎮。其精細復雜,個中奧妙至今不能全然而知,疑為于瓷胎坯層中加入裝飾圖案之技法?!赴祷ā挂辉~,常被誤以形容一切不可辨識之刻花紋飾,然此碗同時裝飾刻花和暗花紋樣,清晰表明此二工藝確實有別。
5:明洪武青花靈芝番蓮紋菱口折沿盞托,尺寸:19.6厘米,估價:HKD 1,800,000 ~ 2,500,000,成交價: HKD 2,250,000 ,成交時間:2018.10.03,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8年秋季拍賣會。
6:明洪武龍泉青釉劃花梔子紋玉壺春瓶,尺寸:高33厘米,估價:HKD 900,000 ~ 1,500,000,成交價: HKD 2,100,000 ,成交時間:2017.05.31,拍賣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7年春季拍賣會。
瓶撇口、細頸、梨形大圓腹、圈足。外壁以帶狀劃花為飾,頸飾芙蓉紋、纏枝梔子紋,腹飾梔子紋,下接仰蓮瓣紋。足沿以外全器滿釉。整體比例勻稱,用刀工致,為明初處州官窯中難能可貴的佳作。
7:明洪武青花纏枝花卉折沿盤,尺寸:直徑19.7厘米,估價:RMB 1,000,000 ~ 1,500,000,成交價: RMB 1,897,500 ,成交時間:2017.12.19,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十二周年秋季拍賣會。
8:明洪武青花纏枝牡丹紋雙魚耳瓶,尺寸:高20.2厘米,估價:RMB 800,000 ~ 1,200,000,成交價: RMB 1,725,000 ,成交時間:2016.11.16,拍賣公司: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6年秋季拍賣會。
洪武二年(1369),朝廷景德鎮開設陶廠。帶著百業初興的氣魄,與歷經磨難終成王的厚重,渾厚古樸是明洪武瓷器典型風格。洪武朝瓷器的存世數量不大,國內外已發表及相關研究機構已公布的洪武官窯瓷器數量,約200多件。洪武官窯瓷器既有日用瓷,也用于賞賜、祭祀及對外貿易。據考證,清宮舊藏洪武瓷多陳設于級別很高的宮殿中,且這些瓷器上多無使用痕跡,或多用于陳設。就傳世品來看,洪武青花燒造則相對較少,且燒造成功率并不高。青花紋飾多泛灰色,甚至呈現褐色或黑色。但經由近年的科學檢測探明,洪武時期仍采用進口青料。此瓶為世面上不多見的洪武青花制品。盤口束頸,垂腹圈足,底足露胎處泛火石紅。頸部左右各飾一魚形耳。自口沿至足底,分別以青花飾弦紋、蕉葉紋、花卉、卷草紋及纏枝牡丹紋等,洪武蕉葉中莖以雙線勾出后不填色,形成中莖中間空白地。牡丹紋花瓣由元代小花瓣變成曲齒形大花瓣,多裝飾在瓶、罐,腹部中心等重要位置。紋飾層次豐富,寬窄相間,筆觸豪放,粗獷大氣。青花呈色灰藍,且因含鐵量高,而有黑色斑點,整器古樸拙麗。此種器形多見于元代,景德鎮、龍泉窯、吉州窯等皆有燒造。但明初之器存世量較少,剛中見柔,見證了元末至明初瓷風的嬗變。
怎樣鑒別瓷器上的手繪和非手繪紋飾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們加入了收藏這以行列之中。而在這上百種的收藏門類中,瓷器的收藏受到了眾多人的追捧。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之所以可以吸引成百上千萬的收藏者們前來收藏,除了它高超的燒制工藝以及收藏價值之外,就是在于每一件瓷器上面千變萬化的紋飾吸引著人們。
眾所眾知,瓷器上的紋飾畫面的制作方法一般分為兩種:一為手繪,二為貼花(即為非手繪)。簡單的來說,手繪紋飾就是指一件瓷器上所有的紋飾,都是為制瓷者純手工繪制而成。而貼花瓷器則是指將提前繪制好的圖案紋飾印刷成畫紙貼在瓷器上燒制而成,這種紋飾可以批量成產,不易出錯,但是失去了獨特美。其實這這種紋飾的區別,對于一個老收藏家來說,是一眼就可以分辨出來的。但是對于剛入門的小白收藏者來說卻有些困難,今天小編就來給收藏者們教幾招辨別這兩種工藝手段的方法。
1.使用肉眼觀察或者是借助放大鏡等具有方法效果的工具。由純手工所繪制出的紋飾具有動感和神氣,而非手工所繪制的紋飾比較呆板、不生動。使用放大鏡仔細的去觀察瓷器表面的紋飾,收藏者們會發現非手工所繪制出的紋飾圖案多是由網狀紋或者是網點所組成,有著十分明顯的機器痕跡,給人視覺感受也是比較粗糙,不精美且立體感不強。而手繪紋飾者不會出現以上的所有問題。
2.純手繪的瓷器全世界僅此一件,不存在兩個一模一樣的。一件純手繪的瓷器畫面在運筆方面十分的流暢、自然,其線條灑脫,著色濃淡相宜。而非手繪的瓷器不管是在用色方面,還是線條方面一定是對稱且一致的。這是純手繪瓷器所無法達到的一點,所以收藏者們在觀察瓷器紋飾上的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3.觀察瓷器上的紋飾圖案。在我國所生產出的大部分瓷器,在上下左右的邊緣之處,常常繪有一圈的裝飾圖案。如果是非手工出來的瓷器,在這一圈的裝飾圖案時常會出現紋飾與紋飾之間重疊、交錯、接頭缺口等現象。這一現象常常出現在缸、碗杯等瓷器上。而如果是純手繪瓷器則不會出現重疊、交錯的現象。
4.非手繪瓷器會出現缺色的現象,而純手繪的瓷器則不會。收藏者們仔細去觀察瓷器的著色情況,會發現貼花瓷器會有缺色的現象,其缺色部位就像是被蚊蟲叮咬過一樣。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也是在于貼花紙在運轉的過程中,由于操作不當而使紙上部分陶瓷顏料丟失所致,但是這種缺色的現象也不是會出現在所有的貼花瓷器上,需要收藏者們仔細觀察才行。以上四種方法,就是小編今天想要告訴大家辨別這兩種瓷器的技巧,我們下期再見。
瓷器珍品圖片及價格:
1: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海水云龍紋天球瓶,尺寸:48厘米,估價:咨詢價,成交價: HKD 11,262,400 ,成交時間:2004-10-31,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0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2: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天球瓶,尺寸:高38.8厘米,估價:RMB 5,000,000 ~ 8,000,000,成交價: RMB 11,088,000 ,成交時間:2010-12-11,拍賣公司: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0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此瓶直口、長頸、圓腹、腹下漸收、淺圈足。通體白釉地繪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繪靈芝、蕉葉等邊飾,腹部渾圓,繪以青花纏枝蓮紋,管套相連,筆觸活潑細膩,圈足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其造型模擬傳統陳設用天球瓶之造型,小器大樣,既保留天球瓶的雄偉氣勢,又予人精巧新穎之感。器型小巧而便于把玩,是為乾隆時期宮廷小多寶閣內陳設把玩之物,專供皇帝本人賞玩,傳世較少,以單色釉品類者多見,而青花器少見,十分珍貴。
3: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紋雙螭耳抱月瓶,尺寸:高47.5厘米,估價:RMB 9,5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RMB 11,040,000 ,成交時間:2015-11-15,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5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此瓶直口,粗頸,扁圓腹,下置橢圓形圈足。頸肩飾雙耳,又稱云耳腹部兩面中心有圓狀凸起。通體青花裝飾,口沿處為回紋,頸部為纏枝花,腹部兩面繪回紋一周,中心為朵花紋,外環以蓮瓣紋內繪輪、螺、傘、蓋、花、罐、魚、腸八吉祥紋,腹側繪纏枝蓮紋,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抱月瓶腹部呈圓月形凸起,又稱“寶月瓶”。始燒于清雍正,流行于乾隆一朝。除青花外,尚有黃地青花、顏色釉等品種。乾隆時期瓷器,瓶尊等琢器頸肩部,常附加裝飾性雙耳,其實用之外,更重要的是使器物獲得視覺平衡與完美的裝飾。所見有鳩耳、螭耳,戟耳、象耳、如意耳、夔龍耳、鋪方耳、犧耳、貫耳、蝙蝠耳等?!鞍思椤奔础鞍藢毤y”,源出藏傳佛教。作為吉祥圖案裝飾瓷器,始于元代。其排列有相對固定的次序,清代為輪、螺、傘、蓋、花、罐、魚、長的順序排列。滿清入關,效元人推佛教為皇室信仰。元代及永宣一朝的佛教題材及器物造型,相承有變地推陳出新。此瓶莊重典雅,青花色澤純正清麗,畫工筆觸嚴整而不失流暢之致。清新的畫意與秀美的造型,和諧地典為有清一代青花御制瓷器的神逸。這一形制的“寶月瓶”,與之類似,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藏有清乾隆青花八吉祥紋雙耳瓶,此類瓶應為皇帝書齋內堂的清供,民間藏存甚罕見。
4:清乾隆青花纏枝蕃蓮托「八吉祥」紋鋪首壺,尺寸:49厘米,估價:HKD 10,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HKD 10,840,000 ,成交時間:2013-10-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5:清乾隆釉里紅雙鳳紋象耳方瓶,尺寸:高23.2厘米,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RMB 10,580,000 ,成交時間:2011-11-14,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1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本器呈長方體,唇口,束頸,鼓腹,圈足。頸部飾對稱象耳銜環,寓“太平有象”之意。通體釉里紅裝飾,繪青花釉里紅雙鳳穿牡丹圖,枝葉繁茂的牡丹叢中,一對鳳凰正翩翩起舞,造型華貴,姿態優雅。外底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該瓶最值得稱道之處即其釉里紅裝飾,如此鮮亮純正之釉里紅,就是在乾隆盛世亦不多見,堪稱乾隆一朝釉里紅御瓷最高水平之代表。而乾隆朝釉里紅器物之成就,也是乾隆皇帝的勤勉關注的結果。眾所周知,釉里紅向為明清時期的名貴品種,以燒造難度大而著稱。雖于元代創燒,但直到永宣時期釉里紅才呈色鮮亮,且產品極少,后竟一度中斷,至清初才得以恢復。乾隆皇帝對釉里紅情有獨鐘,多次諭旨御窯廠燒造釉里紅器皿,且尤為留心釉里紅的發色效果。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檔》記載,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九日乾隆皇帝曾傳旨于唐英,指出“釉里紅梅瓶,紅龍顏色不好,往好里燒造”,并提出燒造釉里紅的明確標準——“務要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如唐英在乾隆四年的一份奏折里所記“竊奴才在京時十月二十五日,太監胡世杰交出釉里紅馬掛瓶一件,畫樣一張,傳旨看明瓷瓶釉色,照紙樣花紋燒造幾件送來,務要花紋清真。并將古瓷樣式好者揀選幾種,亦燒造釉里紅顏色,俱寫乾隆款送來呈覽。欽遵奴才看明釉色,只領紙樣,恭捧到關,即遵旨揀選古瓷、畫樣內好者數種,一并交窯廠協造葆廣等敬謹燒造,并諭俱造釉里紅顏色務要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俟造得時奴才揀選送京恭呈御覽?!睋丝梢酝贫?,如本品者“花紋清真,釉水肥潤,顏色鮮明”的釉里紅御瓷應是乾隆四年之后的產品。另外,瓶身所繪的對鳳紋飾亦頗特別,唯見乾隆朝御瓷有之,屬于乾隆朝創新紋飾。集“太平有象”之造型與“富貴安寧”之紋樣于一身,以名貴釉里紅為彩料,繪以高貴的鳳凰牡丹紋,滿身的雍容華麗無一不昭示著此器的尊榮地位。
6: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雙耳鹿頭尊(一對),尺寸:高44.3厘米,估價:RMB 8,000,000 ~ 12,000,000,成交價: RMB 10,350,000 ,成交時間:2015-05-16,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中國嘉德2015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乾隆本朝。本器直口微敞,短頸,上飾雙變體螭龍形耳,圓鼓腹下垂,圈足,胎體厚重,線條飽滿,器形大氣威嚴。尊通體以青花描繪,發色鮮艷淋漓,口沿及頸部分飾回紋、團壽字及嵌套如意云,足脛部則裝飾蓮瓣紋、卷草紋,紋飾繪制精細,布局緊湊,腹部主體通繪三重纏枝蓮,花朵碩大飽滿,枝葉翻轉婀娜,圖案繁而不亂,極富層次感。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纏枝蓮紋為清代最為常見的紋飾題材,有盤、碗、賞瓶等多種器形,以青花繪制蓮花,取其諧音“清廉”,意在警示當朝大臣為官應如清蓮,同時以此為題材的器物也經常被皇帝用于賞賜有功之臣。鹿頭尊器形首創于康熙朝,雍正時期亦有燒制,因造型似鹿頭或牛首而得名,故又名“牛頭尊”。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對大件器物青睞有加,因此鹿頭尊在乾隆時期頗為流行,有青花、粉彩及單色釉等多個品種,其青花器多繪纏枝蓮紋,故又名“清廉尊”,后代多有仿制,但胎釉及畫工質量較比乾隆器相差甚遠。清乾隆時代,是清代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瓷器生產取得了空前的繁榮,青花瓷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7:清乾隆青花八吉祥吉慶有余雙鳳耳六方瓶,尺寸:高35.3厘米,估價:RMB 5,500,000 ~ 8,500,000,成交價: RMB 10,350,000 ,成交時間:2018-12-12,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此瓶敞口,束頸,鼓腹,至底漸收,圈足外侈,頸部兩側對稱裝飾雙鳳耳,瓶身做六棱狀,底足露胎處可見胎體潔白細膩,瓷質堅密。通體以青花為飾,使用國產上等浙料燒制,蒼妍沉潤,發色穩定而渾厚。其紋樣自上而下分段而飾,頸部主體紋樣為長方形的壽字紋,其兩端裝飾一周變體香草龍紋。腹部則每一面皆裝飾八吉祥紋樣,與傳統所見各自獨立的八吉祥紋樣不同,本品采用合而為一的裝飾方法,將輪、螺、傘、蓋、花、魚、長,并摩尼寶珠、瓔珞、祥云、吉磬以巧妙的構思繪于同一裝飾紋樣內,各紋樣相互縱橫交錯,清新而雅致。別具心意的是八吉祥中并未繪出寶瓶之所在,其用意不言而喻,此器即為寶瓶之屬,以此觀之,則八吉祥圓滿具足。除頸部及腹部的主體紋樣外,亦裝飾諸如方折勾云紋、如意云紋、蕉葉紋、香草龍紋及連珠紋等,造型及紋樣既有仿古,又新穎而別致,且不失內廷恭造之式,符合乾隆帝心儀之審美特征。
8:清乾隆青花「纏枝蕃蓮」紋直頸膽瓶,尺寸:20厘米,估價:HKD 4,000,000 ~ 7,000,000,成交價: HKD 10,240,000 ,成交時間:2013-10-08,拍賣公司: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2013年秋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瓶造形嬌小雋秀、胎質細致,紋飾繪制精妙,為當時景德鎮御窯廠在督陶官唐英(1682-1756)監制之下燒制的杰作。唐英早年鉆研陶務,他勇于創新的個人風格品味在此瓶上表露無遺。唐英隸屬漢軍正白旗,為大清八旗之上三旗之一,直屬皇帝統帥,唐氏十六歲供役于內務府,身處北京紫禁城內,從此得以就近接觸學習清宮所藏瓷器、繪畫,以及其他工藝品,取其精粹,進而建立個人美感基礎,雍正六年(1728)轉任御窯廠后,為圣上、皇室及宮廷,發展出各類新穎多樣的瓷器,無不精美絕倫。
9: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紋臥足杯,尺寸:直徑7.7厘米,估價:RMB 3,500,000 ~ 6,500,000,成交價: RMB 10,005,000 ,成交時間:2018-06-19,拍賣公司: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專場:北京保利2018春季拍賣會。
鈐印款識:「大明成化年制」款。
明成化青花折枝花卉紋臥足杯,形制精巧,胎體輕薄,直口弧壁,口沿微微內斂,曲線柔美,通體施釉清透明潤,釉色微微閃青。杯外底內挖形成臥足,修足圓潤,足沿露胎處可見胎體潔白細膩。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識,字體雋秀。外壁繪折枝梔子花六朵,內底青花雙圈內繪團花牡丹一朵,俱以青花勾勒輪廓,再加以平填,筆觸精妙,青花發色柔和,典雅麗質。該杯造型口坦而淺,有所謂“甕肚釜底線足”之稱,與明高濂《遵生八箋》所記“光瑩如玉”、“質細料厚,式美足用”的宣德御窯“細白茶盞”特征一致,故可確認為茶盞。其胎稍厚,端拿不燙手,口坦而淺,便于散熱。北京故宮、上海博物館各藏相同一例,可作參考,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亦有相同的出土殘器收藏。私人收藏見臺北樂山堂藏有一例,售于蘇富比香港2017年春拍第3102號,成交價達港幣3385萬。成化御窯多用國產“平等青”料,大異于永宣青花之濃重青翠,厚堆鐵斑,而是細煉精純,成色均勻如一,細膩柔和,以創清麗淡雅特質,呈現出清麗淡雅、爛漫天真的青花面貌,以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步一時。
怎樣進行邢窯真偽鑒別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五代(公元907-960年)時仍燒造。窯址位于邢臺市所轄的內丘縣和臨城縣祁村一帶,是中國白瓷生產的發源地,在中國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燒造年代距今較遠,其工藝特點并不像明清瓷器那樣為人們所熟悉。近日,邢窯愛好者,資深藏友“邢窯翰林齋”在盛世收藏論壇發表帖子總結了邢窯的部分鑒別要點,文章簡短精煉,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邢窯遺址考古發現至今已有三十年,三十年來真假邢窯白瓷共生。怎樣進行邢窯真偽鑒別:
第一,目前在市場見到贗品邢窯白瓷,工藝粗糙,不具備邢窯工匠高超的技藝,技術低劣,修坯不精,造型也沒有真品的十分之一;真品邢窯做得端莊規矩、精美,棱角分明,刀切斧斷,干凈利索。
第二,現在一些小作坊用現代手段加工制作,燒制瓷器燃料是煤、煤氣,或是用電燒制,也有用柴燒制的,但白瓷白度過高,胎質極為精細,總有一種新的感覺,缺乏真品所具備的韻味。
唐代邢窯白瓷質地再優良,工藝再先進,也是有時代的局限性。而邢窯白瓷一般都是用柴燒制,窯爐不是很大,很多白瓷中泛青,在積釉處閃有水綠色,這也是辨別新、老邢窯白瓷的手段之一。
第三,仿制邢窯白瓷由于加工時間短,密度不夠,手感不好,有發飄之感、也有的極為沉重,有墜手之感。坯體和釉的結合掌握不好,造成坯體和釉收縮不一致,產生裂釉現象;而真品邢窯白瓷輕盈精致,手感適中,輕重適宜,舒服順眼。
第四,贗品釉層稀薄,白度高,潔白光亮。白中不泛青,而是白中泛灰。上個周日外地人拿假邢窯白瓷碗在市場出售,該碗釉色極為光亮,玉璧底,胎、釉白里泛灰色;唐代邢窯白瓷釉質細,釉光瑩潤,色調偏冷。正如唐人陸羽所說的那樣:“邢瓷類銀”。的確如此,邢窯白瓷是如銀似雪。
第五,唐代邢窯白瓷款識:邢窯白瓷款識常見的有“翰林”、“盈”字款等。陰刻款識較多。目前就筆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最初資料表明“翰林”款一般都刻在罐底部,俗稱翰林罐。而“盈”字款一般都刻在碗底。但在這三十年里,通過挖掘和出土發現,“盈”字款刻在罐子、執壺及其它器物上的也不少。因此,目前也稱呼“盈”字罐、“盈”字執壺等。而“翰林”款刻在碗上也有兩例,一例是在網上看到刻寫有“翰林”款邢窯白瓷碗;另一例就是筆者也收藏到一件邢窯白瓷玉璧底碗,“翰林”二字刻寫在玉璧底中部。
第六,款識辯偽:唐代邢窯白瓷翰林、盈字款,均是在器物成型后、燒成前刻劃于器物外底部,字體清晰,筆畫遒勁,當由具備有一定文化修養的陶工所刻劃?!昂擦帧倍忠话憧淘谄魑锿獾字胁?,豎著刻寫;而“盈”款一般刻在器物外底中部;贗品邢窯白瓷刻款,字體呆板拘謹。
目前在邢臺有幾家在生產邢窯白瓷產品,那只是工藝品。這些工藝品使用的原材料基本都是景德鎮瓷土,制作的白瓷,胎極為細膩,釉色發青,不是純白的那種白,而是白里透青,青中透白,是十足的影青瓷。外地仿制邢窯白瓷的比比皆是,只是胎釉比本地仿制的要白,但工藝不及本地制作的工藝品質量高。
怎樣鑒別拋光磚的好壞
拋光磚優點有無放射元素、無色差、抗彎曲強度大、磚體薄、重量輕、防滑。其缺點也有制作時留下的凹凸氣孔容易滲入污染物。
拋光磚的好壞如何鑒別
1、滴水實驗:先給磚表面滴點清水,兩分鐘后用布擦拭,看看清水是否在磚面上形成明顯的水印,若沒有那就是吸水率低的好磚。
2、目測:看拋光磚表面是否光澤亮麗,有無劃痕、色斑,缺角及針孔粗大等缺陷;并將幾塊同色號的瓷磚放在一塊,在光線下觀察,好的產品色差小,產品之間色調基本一致;而差的磚色差大,產品之間,色調深淺不一。
3、耳聽:聽聲音辨別,燒結程度好的,聲音越清脆,吸水率低,后期龜裂少;燒結程度不好,聲音平實,吸水率高,易后期龜裂。
4、手量:用卡尺測量,拋光磚邊長偏差+1,對角線偏差+0.2%,若超出這個標準,將會對裝飾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5、劃:瓷磚以硬度良好,韌性強,不易碎爛為優。以瓷磚的殘片棱角互相劃痕,查看破損的碎片斷痕處是致密還是疏松,是脆、硬還是松、軟,是留下劃痕,還是散落粉末,如屬前者即好后者即差。
拋光磚質量好壞的標準
1、吸水率
吸水率是陶瓷磚產品最基本的一個性能指標,它是以陶瓷磚開口氣孔吸入飽和的水份的質量占干磚質量的百分比來表示的。拋光磚吸水率越低,結構越致密,毛細孔越少,越不容易滲污。
2、硬度
瓷磚硬度越高,表面越耐磨,越不起劃痕,越歷久常新;同時,瓷磚吸水率越低,瓷化度越高,內在結構越致密,硬度也相對要高。
3、光澤度
光澤度與拋光磚致密度和拋光磚工藝時間長短及燒成曲線有關,致密度和瓷化度越高,所拋出來的磚光澤度越高;同樣的磚,拋光時間越長,光澤度越好。
4、燒成時間
同樣100米長窯爐,普通廠一般為40分鐘燒成,品牌廠家一般為70~80分鐘燒成。具體表現為:普通廠的磚光澤暗淡,表面朦朧,質地疏松;高檔磚色澤靚麗,光亮照人,質地細膩潤滑。
明清甜白釉瓷怎樣鑒別真假
甜白釉瓷是明朝永樂年間御窯廠專門燒制的一種潔白如玉的釉色瓷,簡單一點說就是在非常薄的胎體上,加入不含鐵或者是含鐵量非常低的白色乳濁釉,再用高溫焙燒,從而還原成色非常白的瑩潤釉色,給人帶來一種“甜”的感覺,所以被稱之為甜白釉瓷。
根據現在已經知道的文物考古文獻,能夠證實的是永樂年間開始大批量的燒制甜白釉。永樂甜白釉瓷最顯著的特點有兩個,一個是胎體如果迎著光的話是透視的,可以看到非常淺的粉紅色;二是釉面積釉的地方呈現出蝦青色,而宣德年間的甜白釉還是薄和厚兩種瓷胎。不過,淺劃暗花者增多,可以看到紋飾是龍鳳以及纏枝花,落款除了暗款之外還添加了青花款。宣德早年釉面和永樂一樣,到了中晚期釉面比較常見宣德特有的橘皮紋,沒有落款的甜白釉瓷都是橘皮紋的判定為永樂、宣德年代。
永樂甜白釉釉色不僅結拜肥厚,而且溫潤如玉,沒有棕眼。能夠看到釉面有非常多極細的小孔,也就是“棕眼”,并且呈現出很難被看到的橘皮紋。因為孔眼非常小而且緊密,他們和釉內的小氣泡讓光線變得散射,于是會產生某種特殊的柔和感,讓甜白釉成為不同于邢窯、定窯、德化窯的一代絕品。
永樂甜白釉胎體非常薄,能夠看到手指上的螺紋,大多數沒有紋飾,也沒有暗花,題材一般是雙龍或者是雙鳳、蓮花、牡丹花等等圓潤流暢的圖案。仿品不僅纖細而且呆板,不過肉眼很難看出來,需要借助透光才能看到。迎著光線透視,胎釉是肉紅色的,在底部折角積釉的地方會有蝦青色、水綠色的光澤。釉面有時會出現青色、白色、灰色三色交雜在一起的橘皮紋以及少量的縮釉點。
永樂甜白釉瓷的紋飾通常會在內壁和盞心部位雕刻,宣德白釉碗會刻在外壁或者是底部,此外紋飾會更多一點。永樂甜白釉的釉層會有厚薄的區別,在器物的口、足邊緣以及帶系的菱角部位會出現一點胎骨,足邊緣的釉面比較整齊,施釉不暢,白瓷的底部不透明,永樂甜白釉瓷一般都是無款的。
還有所永樂的甜白釉瓷的薄胎會有款,一般為“永樂年制”這四個字,四壁非常薄因此會透光,但是釉瓷的底部并不透,不單單是因為胎厚,而且還因為燒制的技術有不同。永樂的甜白釉在明代就有仿照,但是胎體比較厚重,釉面會有閃黃或者是閃灰。
陶瓷知識頻道為陶瓷網重要內容組成部分,我們精選的《怎樣鑒別偽造瓷器?》內容由編輯撰寫而成,希望您對我們的《怎樣鑒別偽造瓷器?》一文感到滿意,如需瀏覽更多專題請訪問:瓷器怎樣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