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知識。
?tAOCi52.COm??明碗——碗的一種式樣。由兩只碗粘合而成,兩碗間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稱孔明碗,亦稱諸葛碗。始于北宋龍泉窯,明代景德鎮有燒制。延伸閱讀
陶瓷知識:凈水碗
凈水碗——碗的一種式樣。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品種多為青花。
陶瓷名稱及術語——凈水碗
凈水碗——碗的一種式樣。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題有信士弟子名稱,乞求內容、施舍時間等。品種多為青花、青瓷。
陶瓷知識:雞缸杯
雞缸杯——一種酒具。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斗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越窯青釉的酒器——托盞 溫碗 執壺 古代瓷器知識
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瓷窯體系。唐代詩人陸龜蒙曾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詠越窯青瓷。越窯形成于東漢中晚期,其淵源可上溯至商周越地的原始瓷。自東漢創燒成熟瓷器以來,越窯不斷發展,先后經歷了三國西晉之鼎盛期和晚唐五代之全盛期,至北宋晚期趨于衰落,南宋初又曾短暫繁榮。越窯是人類制瓷技術全面成熟的標志,是漢、六朝時期中國的領軍窯口和唐代六大名窯之首,以越窯青瓷為貿易主體的海上絲綢之路,架構起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1、越窯青釉劃花托盞北宋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溫碗與盞、執壺、托組成一套酒器,執壺與溫碗合稱注碗,盞與托合稱托盞。執壺放于溫碗中用于溫酒,盞用于喝酒,這種組合的酒器流行于五代、宋、遼、金時期,一般為注碗一套,托盞兩套。青釉溫碗、執壺與托盞同出土于韓佚墓中,推測為配套使用。
2、越窯青釉劃花鸚鵡紋碗北宋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越窯是我國燒瓷最早的青瓷窯之一,目前已發現漢代到南宋時期的窯址400余處。唐代、越窯形成獨特的風格而成為南方著名瓷窯,釉色類玉類冰。五代、北宋初越窯瓷器的燒造達到最高峰。此碗為溫酒器,又稱溫碗。
3、越窯青釉劃花宴樂人物紋執壺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遼韓佚墓出土
執壺一般與溫碗、托盞配套使用,組成一套酒器。所飾細線劃花是越窯北宋早期常見的裝飾手法,花紋多見各種珍禽瑞獸及植物花卉,如鸚鵡、對碟、雙鳳、龍、摩羯、龜荷、蓮花、牡丹等。此壺腹部劃宴樂人物圖案,外底部劃永字款。
清代影青玲瓏碗
清 乾隆影青玲瓏碗
玲瓏,俗稱“芝麻漏”。其做法是先在較薄的胎體上透雕出花紋,通體上釉,花紋處填滿透明釉,具有對光透影、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
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
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記載:‘素瓷甚薄,雕花紋而映出青色者謂之影青鏤花,而兩面洞透者謂之玲瓏瓷?!渲谱鞣椒ㄊ?,先在生坯上按圖案設計的花形,鏤刻一個個小米孔,使之兩壁洞透,有如扇扇小窗;然后糊上特制的透明釉,就像窗戶糊紙一樣;再通體施釉。經過焙燒,鏤花處明徹透亮,但不洞不漏。這種透光的米粒狀孔眼,叫做‘米花’;在日本則叫‘米通’‘螢手’。有些陳設品如龍舟、花瓶之類,鏤空處不糊釉漿,也叫玲瓏。唐代洪州窯巳生產玲瓏瓷;明永樂時,景德鎮窯巳有玲瓏產品。隆慶、萬歷其間,玲瓏瓷風行一時。清乾隆時期,御窯廠也曾仿燒。主要器物有玲瓏爐、玲瓏蓋碗、玲瓏筆架和玲瓏香奩等。
玲瓏瓷有很悠久的歷史,所以也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