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文化。
官窯貫耳瓶 遼宋西夏金時期 高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系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為南宋,稱以前為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于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后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于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致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于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于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制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難以仿制,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于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制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于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于今陜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于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征。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于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于河北磁縣,始燒于宋,元代未年以后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后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制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陜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于海內外,元代后期逐漸衰落,讓位于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后,景德鎮窯采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這與宋代的“斗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為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后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后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制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云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范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制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為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由于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布全國。它們不僅為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后,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
編輯推薦
中國古代陶瓷歷史文化之宋朝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為南宋,稱以前為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于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后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于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致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于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于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制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難以仿制,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于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制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于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于今陜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于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征。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于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于河北磁縣,始燒于宋,元代未年以后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后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制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陜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于海內外,元代后期逐漸衰落,讓位于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后,景德鎮窯采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這與宋代的“斗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為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后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后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制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云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范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制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為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由于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布全國。它們不僅為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后,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
官窯貫耳瓶
遼宋西夏金時期
高22.8厘米、口徑8.3厘米、足徑9.6厘米
宋代瓷器的質地、釉色、式樣、產量都遠遠超過前代,鈞窯、汝窯、哥窯、官窯、定窯被譽為當時的五大名窯。官窯是指由中央官府開設的窯場,專門燒制御用瓷器,其中有不少是仿古造型的陳設品。這件官窯貫耳瓶即仿自古代青銅投壺造型,直口闊腹,瓶側筒狀貫耳與足部兩側長方孔相對應,可以穿系繩帶。此瓶釉色厚潤,端莊典雅,是宋代瓷器中的珍品。
平陽發現宋朝古村遺跡
▲村民挖出的古瓷片。
▲蓋竹村唯一一座基本完好的古石板橋。姚行亮攝
日前,蒼南龍港的林先生向“黨報熱線”88869996反映:平陽縣麻步鎮蓋竹村,是一個在宋朝時盛極一時的古村落??上г诿骱槲淠觊g,天災人禍接踵而至,原先的繁華被淹沒在廢墟之中?,F在,古村落的一些遺跡仍在,村民還在村后的斜坡上挖出了據說是宋代的陶瓷殘器和碎片,希望“黨報熱線”加以關注。
后山挖出宋時文物
根據林先生提供的線索,日前,記者約請了平陽縣文物館館長蔡昌振,在林先生等熱心讀者的引領下,前往麻步鎮蓋竹村進行考察和采訪。
找到據說是挖出了宋代陶瓷的村民溫學勤時,他從家中拎出了一個小編織袋來到門口。從中拿出幾個陶瓷殘器后,將里面的碎片一并倒出,里面共有16件殘器和許多碎片。
溫學勤說,因為村里一直傳說后面的山上有宋代的文物,去年6月份,他便和七八個村民一起去挖掘,居然在一處看似墻角附近的地底下,陸續挖出了這些東西。
這些陶瓷殘器和碎片,有碗、盤、碟、盞等,精粗不一,釉色和器型各異,精細的胎質細膩,還有劃花裝飾,有的底下有墨書的字符,以精細的占多數。蔡昌振在仔細翻檢觀看后認為,陶瓷殘器和碎片確實是宋代的,大多為北宋時期。且從精細程度看,這些瓷器并非本地生產,而是出自北方及福建等地,在當時,普通人家是用不起的,應為官宦人家所用。
村民毛昌逵向我們反映了這樣一個情況:1981年,他家蓋房子時,在屋后的地里取土。挖到1米多深后,挖到了“銅”箸和“銅”調羹,還有碗盆和銅錢等。碗的底下有一個像是“宋”字的字,銅錢是南宋建炎年的。奇怪的是銅錢銹了,而“銅”箸和“銅”調羹卻沒有生銹。事后,專業人士分析認為,從“銅”箸和“銅”調羹在南方地下歷經七八百年沒有生銹看,應為金箸和金調羹,或金銅合金的。
宋時廢墟今猶在
毛昌逵對蓋竹村的歷史所知頗多。他告訴我們,他們家族在明末清初從青田搬到這里時,蓋竹已經荒無人煙。而蓋竹在明以前為一林氏望族聚居之地,與附近的東坑、東橋、埠頭、沿口等4村合稱蓋竹里。
毛昌逵說:古時候,鰲江自蓋竹村前經過。自鰲江上岸,走過虹橋,就進入了蓋竹。如今虹橋還在,只是改成了可通汽車的鋼筋水泥橋了,橋前方的鰲江更是大幅度地改道南移。毛昌逵說,在解放后平整土地時,他們挖到了街區的遺址,規模這么大,想當年這里應該十分繁華。
從至今仍保存的一些墻垣遺跡看,當時7座府第的規模有一二百畝。據說林府的后花園,被后山高聳如蘑菇的華蓋峰遮蓋,不見天日,石壁上布滿藤蔓。我們在蓋竹村轉了轉,在田頭地角,不時可見斷垣殘壁。毛昌逵說,村里人在耕作挖土時,經常有古磚挖出。磚為青磚,有現在的兩塊那么大。
在靠近后山的一排房子的后門,毛昌逵指著澆了已經有些年頭的水泥地面告訴我們:這里澆地面時,曾經挖到了一條青磚砌的路,應該是古時候的一條通道。
天災人禍淹繁華?
據《平陽林氏志》等書籍記載,在宋代,蓋竹一村出了11名文進士、17名武進士。曾經繁華一時的古蓋竹,為何在明時煙消云散?原來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農歷七月初二,臺風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從蓋竹后山傾瀉而下,古蓋竹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幸存的林氏子孫也遷移他鄉。此后,因災遷居蕭江前村的蓋竹林氏后人、刑部主事林升,在胡惟庸案中被處死,族人肯定也受到株連,蓋竹自此更加湮沒無聞。
從現狀看,如今的蓋竹村,是建在古蓋竹林氏府第的前院遺址上。文保部門的有關人士認為,在村莊下面,可能還有一個被淹沒了600余年的繁華古村莊。
回首青瓷,忽然希望回到宋朝
馬未都先生經常出現在電視節目中,還常被請到一些和文物藏品無關的欄目中作嘉賓,但我從沒覺得煩過,而且,往往因為馬先生的出場,多看節目幾眼——就某個話題,想聽聽人家馬先生怎么說。
好友羽說,早就想去觀復博物館了。我說,好啊,我也喜歡馬先生,也想去馬先生的“觀復”看看。
從北二環走機場高速,來到朝陽區大山子張家墳金南路,很容易就看到觀復博物館的院門了。門票是50元一張,可以從上午9點到觀看到下午5點。
馬先生創辦的觀復博物館,從1997年正式開放至今,歷經三次搬遷,越搬越開闊成熟。走進觀復的大院,迎面的高墻上是大字題寫的老子的《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走進博物館,順著右手邊,首先看到的就是陶瓷館——常年展覽唐、遼、宋、西夏、金、元、明清歷代的陶瓷精品。這一次陶瓷館的主題是瓷之色——中國古代顏色釉瓷器展。為觀者提供的單張簡介中說:釉色是陶瓷的外衣,古人的聰明才智讓白作為起點,黑作為終點,五色雜陳其中。的確,白釉、黑釉、青釉、黃釉、紅釉……每一件都是那么耐人尋味,帶給人們感官上的神奇變化。我們在陶瓷館駐足的時間最長,看得最細。自古陶重青品,而我最愛的也還是青瓷——深沉、優雅、含蓄。難怪馬先生說,一千年以后的今天,回首青瓷,忽然希望回到宋朝,生活在宋朝……
接下來我們步入家具館。這里的獨立開放式展廳又細分為:紅木廳、紫檀廳、黃花梨廳和雞翅木廳。我知道,這里展出的古家具無論大件小件都稀珍名貴,只是我還是覺得作為家具中的椅凳和床榻,不免太過于硬朗了。而展品旁的文字告訴我:這正是古人在家具設計上所遵循的原則——尊嚴第一,舒適第二。在家具的體積、式樣、材質和工藝上無一不強調使用者的尊嚴。馬先生說,了解這一點可以從根本上體會古家具的奧秘,對家具收藏很重要。展品中,我戀上那只雞翅木仿青銅鼎式供桌,而羽不舍的是紫檀滿雕雙龍搶珠紋面條柜。
有了在陶瓷館的細讀,到了工藝館,對于很多寶貝的名稱和類別——那些碗、缽、罐、壺、盆、洗、瓶、樽……我們也敢試著猜一猜了。這里,你看到——思想加手藝的完滿結局——中國歷代文人同工匠一道,讓那些器物釋放出耀眼的光芒,而這智慧之光也成就了后人生活的優雅。今天,當我們與美輪美奐的遺珍默默相顧時,除去敬畏,還有感激。
走出展廳,我們在院內拍照、休息??吹骄o鄰博物館入口處也有一處大門,那是辦公區,馬先生的辦公室就在里面。門前一左一右有兩匹小石馬,自在閑適,樣子非??蓯?。
這讓我想起,有一次偶然在一個電視節目中,聽馬先生講古代的通訊,講到驛站,講到當時作為通訊工具的馬。他還帶了一匹小玉馬給大家看,不是驍勇剽悍疾奔剛烈的那種,而是悠然自得溫潤雅致,就像觀復辦公區門前這一對小馬的姿態。
準備走了,抬頭再打量一下博物館,正嘆服于她的設計,忽然意識到這是兩層建筑。我們又返回到館內詢問工作人員:二樓有展區嗎?回答說:二樓是油畫館和門窗館。太有意思了,差點就落下了。二樓的這個油畫館,常年展覽中國現當代油畫家、雕塑家的重要作品。那天有一幅名為《春蘭》的油畫,畫面上是一位年輕女子低頭坐在紫檀幾案前的背影,一襲藍色印染花連衣裙,與光潔的皮膚一起帶來的靜謐之美,給予我們十分的美感和吸引。
門窗館呢,我只記得實景展廳那好聽的名字——“窗含西嶺千秋雪”,剩下的好像就匆匆而過了。等回來細讀馬先生的書,才知道這個門窗展是多么難得。馬先生說,過去收藏界分類中沒有人收藏門窗,中國也沒有一家博物館把門窗作為展品,可西方的許多博物館都有各國的古門古窗陳列。他特別提到美國波士頓的一家極具特色的博物館——伊莎貝拉·斯坦瓦特·嘉得娜博物館,那里居然有八片中國清代潮州風格隔扇門,馬先生不由得對這位百年前漂亮的老太太肅然起敬。而今天觀復展出的古門古窗,大多是馬先生從浙江鄉下以“低的無法向古人交待”的價格收集來的。
館如其人?我一直在想,觀復博物館建筑的外觀和里面的布局到細部,設計者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不辱器物,不辱觀者,讓人們在這里和歷史文明交匯,其傳達的思想該是和馬先生相符的吧。展廳內的文字說明平實親切,我想字句間除了文物知識,更多的是馬先生對這些傳世之作的見識和理解。
我們沒有見到馬先生,也沒有看到館內懸有馬先生的照片,也鮮有介紹馬先生的文字??墒悄?,總覺得館里各處都有馬先生的影子,這樣也覺得好像是和馬先生照過面了。
比馬先生富有的人很多吧,可他不一定會建這樣一個館呢,而且館的風格是這樣的讓人舒服。在這里,這些寶貝,歷過幾多滄桑,享過幾重榮耀,易過多少主人之后,只剩下了美。
依依惜別時,又聽說觀復在廈門還有一個地方館,這個具有實驗性質的廈門館就藏于鼓浪嶼上的“名苑之最”——菽莊花園里。真是難以置信,今夏,我去過鼓浪嶼,還在菽莊花園里流連了半天,當時只沉醉于鋼琴博物館的美妙,渾然不知那一刻離觀復博物館是這樣的近,而竟這樣錯過了。但越是這樣,越體味出緣的深意——大千世界里總是有一種特別的智慧。如一位哲人所言:那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美好終會到來,只是要在正確的時間、地點,按照正確的順序。
我想每個城市都有一些有特色的博物館吧,這也是城市的性格與品味的一部分。而馬先生的觀復博物館體現的正是古都北京的底蘊和學養。
從觀復出來,因為離得很近,我們又順便去了798。其實我也喜歡798,只是剛從靜靜的觀復出來,再穿過798熙來攘往的人流,覺得是太鬧了。
宋朝時期 (公元960到1279年)
宋太祖趙匡胤,立國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臨安,稱為南宋,稱以前為北宋。
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到宋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成熟階段,藝術上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這一時期南北方各窯之間風格迥異,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窯體系特點明顯,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窯、定官窯“汁水瑩潤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質地;再如鈞窯天蘭釉,象天空般湛藍;再如龍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種,都巧奪天工般地引起人們對美的遐想。所以說宋時代是陶瓷美學的一個劃時代時期,至此,一個全新的美學時代到來了。此時官窯輩出,私窯蜂起,最為著名的窯址有定、汝、官、哥、鈞等,響應者更是不計其數。
定窯屬宋代民窯,窯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陽縣一帶,唐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于唐代,鼎盛時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窯產品繁多,白瓷為主,兼燒醬釉,黑釉和綠釉。其瓷質精良和紋飾秀美,曾被選入宮廷,定窯是一個比較龐大的瓷窯體系。北宋早、中期為裝匣缽仰燒,器底部可見支釘痕跡或砂粒;北宋以后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不施釉,俗稱“芒口”,往往鑲一圈金、銀或銅為飾。白瓷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剔花等多種手法,圖案常見花果禽鳥。印花裝飾始于北宋中期,紋飾線條清晰明朗,反映了當時比較高超的刻摸與脫模技術。另外,定窯瓷釉層較薄,釉面光潤,也使刻花、印花線條極為清爽悅目,形成它獨特的美術風格。
此時定窯白瓷的燒成溫度在1320+20度左右,其氣孔率較低,說明這一時期定窯的燒結程度較為致密。
鈞窯是宋代著名窯址之一,可分為官鈞窯和民鈞窯。鈞窯在今河南禹縣一帶,宋代稱鈞州,宋初于此設窯,故名。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瓷燒成工藝不同于其它,為二次燒成,其第一次為素燒,然后施加釉彩,再進行第二次窯燒。鈞窯瓷釉利用鐵、銅呈色不同的特點,燒出藍中帶紅,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濁不透明的感覺。宋鈞窯常見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梅子青等等。鈞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盤、爐尊、洗、碗等等,金、元時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燒。鈞瓷在宋代也被稱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現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被稱為“蚯蚓走泥紋”,加之鈞釉在燒制造過程中變化無常,不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難以仿制,有“鈞瓷無雙”之說。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種釉色的傳統規律,但這種花釉僅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復色釉的技藝得到了很大發展。鈞窯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調來說,仍然屬于青瓷系統,它的天青、灰藍、月白諸色只是濃淡不一、色度差異而已。鈞窯瓷器上所出現的紅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銅,銅紅對窯溫和燒成氣氛比較敏感,它必須在還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現美麗的效果。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中就有論述。汝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半個世紀以來,都始終沒有找到客觀存在的遺址。后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于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窯以州名。汝窯原為民窯,產品風格近似陜西銅川耀州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宋徽宗執政時期,汝窯是其燒造史的全盛時期,其產品胎質細膩,灰中泛黃,俗稱“香灰黃”,汝瓷釉面有細微的開片,釉下有稀疏氣泡;汝窯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據說汝瓷釉中含有瑪瑙成份,所以能呈現出純凈的天青色,瑪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許此說有些道理。宋徽宗趙佶信奉道教,道學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質樸的審美觀。這一時期的汝窯瓷器正是這種審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無為的思想境界,成為宋時代上流社會的時尚。哥窯也被列為宋代名窯,但未見有宋人記載,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獻記錄。
傳說浙江處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們倆人同在龍泉各設一窯,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稱為“哥窯”,生二為弟,當然稱為“弟窯”,此二窯皆為著名民窯。哥窯的釉色以青為主,鐵足紫口,釉面有碎紋而著名,號日“百圾碎”。
哥窯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黃色,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為最常見。它的主要特點是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形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所以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哥窯瓷器上往往出現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稱為“金絲鐵線”。哥窯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紋,本來是制造工藝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體和釉層的膨脹系數不一致所造成的。但這種弊病卻形成的一種自然美,成為一種有別于其它品種的獨特美。
到目前為止,哥窯址還不明確,專家對此眾說不一,有說在浙江的,也有說在江西的.關于這一點,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發掘,以實物為證。
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不同的涵意.從廣義上講,它是指有別于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產品為宮廷所壟斷。而在宋代瓷器中, 官窯則是一種專門的指稱,專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梁由宮廷專設窯所燒造的青瓷,汴京在現在的河南省開封一帶。由于古老的黃河在歷史上多次發生水患而改道,使當地地貌產生巨大變遷,所以這對今天人們的勘察帶來很大困難,北宋時期的官窯址也就無從考查。有一種說法認為北宋官窯即是汝窯。
南宋朝廷沿襲北宋舊制,在臨安建造了專門為皇室燒造瓷器的官窯。官窯器釉色粉青,色調淡雅,不崇尚花紋裝飾,以造型和釉色見長。官窯瓷胎中鐵分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處掛釉較薄,顯露出帶紫色的瓷胎,這就是通常行家所謂“紫口鐵足”了,這一點成為鑒定官窯器的重要依據。
在造型設計上,宋代非常重視舊有體制,開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聲,尤其是官辦瓷窯,更是大量燒制仿古銅器的造型,如鼎、爐、瓶等等,典雅而古樸。
耀州窯位于今陜西銅川一帶,宋屬耀州。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達到鼎盛,金元時期轉向衰落。其遺址在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經過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使我們對耀州窯的產品了解較多,其質量較高,影響廣泛,以至河南、廣西等地都紛紛效仿,形成一個龐大的耀州窯系。
耀州窯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產地,產品品種豐富,造型多變。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勻凈,青中泛綠,有極細密的氣泡;由于胎質中含有鐵份,在相應的燒成氣氛下,使器底呈現一種姜黃斑塊,形成了耀州窯所獨有的特征。
裝飾以刻花為主,線條流暢,北宋中期以后,出現印花裝飾;釉面一般有細小開片,透明度較好,釉層較厚;刻花技術冠絕一時,刀法犀利,線條剛勁,刀痕有斜度;圖案內容以花卉為主,常見的有纏枝蓮、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魚紋、水紋的,龍鳳紋僅限于宮廷瓷專用。
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為“陶瓷”州。該州原屬河南,現位于河北磁縣,始燒于宋,元代未年以后遷至今日的彭城。歷史上的磁州窯以及后來彭城諸窯多生產民間日用陶瓷,故又名“雜器窯”。磁州窯產品裝飾以刻、劃花或是鐵銹花為主,黑白分明、質樸大方,一直沿襲至今。這一時期磁州窯的陶瓷枕最為有名,多雕塑成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紋飾,具有濃厚的水墨畫風格,花鳥魚蟲、山水人物、詩文書法無不揮灑自如,將制瓷技藝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在一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此外尚有綠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紅綠彩及低溫黃、綠、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紅綠的制作對明、清時期景德鎮釉上彩發展有一定影響。該窯裝飾風格還影響到山西介休、山東淄博、陜西耀州等地,形成了所謂“耀州窯系”。
景德鎮的燒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間,該地因制瓷名揚天下而改名景德鎮。
就青白瓷這個品種而言,景德鎮可稱天下第一,這是一種獨具風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閃青,青中顯白,釉色透亮,光照見影,所以又稱“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稱。南宋時期的仰燒產品釉色純正青白,覆燒產品則略偏黃色。從10世紀至14世紀,這種產品廣泛流通于海內外,元代后期逐漸衰落,讓位于青花及顏色釉等品種。青白瓷器種類繁多,生活用具應有盡有,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鏤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現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
景德鎮窯的產品胎體較薄,原料為當地產的優質瓷石,質地細膩;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調配而成,燒成過程中流動性較大,所以薄處泛白,積釉處呈水綠色。北宋以后,景德鎮窯采用匣缽仰燒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燒窯成本,又提高成品率。
此外,景德鎮還廣泛影響了江西的其他窯場,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廣西等地方,形成一相龐大的“景德鎮窯體系”。
建窯,也是宋代著名窯址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陽縣永吉鎮,從晚唐、五代始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建窯以生產黑釉茶盞為大宗,這與宋代的“斗茶”風氣有關。其胎質為烏泥色,有的釉面呈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所以這種特殊產品被稱為“兔毫盞”。兔毫有黃、白兩色,稱金毫、銀毫。也有呈油滴狀結晶,因酷似某種盡善盡美羽毛,被稱為鷓鴣斑。有極少數窯變花釉,會在不規則的油滴周圍形成窯變藍色,尤為珍貴。這種產品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對日本陶瓷藝術帶來了很大影響。相傳當時浙江天目山一帶佛寺林立,日本僧人多以至此留學為榮,回國時許多人攜帶寺廟中使用的建窯黑釉盞,一時間這種黑釉盞在日本成為時尚。北宋后期該窯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代以后黑釉燒。在古代文獻中建窯亦被稱為“烏泥建”、“黑建”、“紫建”。
龍泉窯在今浙江省龍泉縣一帶,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周圍。至南宋晚期,除龍泉當地外,浙江慶元、運和等縣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燒造龍泉風格的青瓷,形成龍泉窯系。龍泉窯是繼越窯發展起來的瓷窯,創燒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發展,進而形成獨特風格,使青釉品種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區產量最大的瓷窯。
早期的龍泉窯瓷器受到了越窯和甌窯等窯場的影響,裝飾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輔以劃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黃或泛灰。約在十二世紀晚期,也就是從南宋中期開始,燒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燒制成功,使龍泉窯達到鼎盛。從化學成份上看,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窯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細的淘洗技術,經提高原料中高嶺土礦物和絹云母礦物細顆粒部分的含量,從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細程度。這一時期的龍泉窯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燒成溫度相應提高,釉的燒成溫度范圍變寬,使瓷質有了很大進步。
龍泉窯制品的造型十分豐富,除各類日用器皿以外,還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銅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為適應厚釉的特點,堆花或貼花裝飾也逐漸替代了刻花裝飾,成為一種獨特的風格。由于宋代社會經濟和商業貿易的發展,造成了陶瓷業空前繁榮的局面。除了各具風格的一批名窯之外,許多產量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窯場也遍布全國。它們不僅為宮廷生產御用器皿、為廣大人民群眾生產日常用品,產品還遠輸國外,其后,西方人稱瓷器為China。